肖申克的救赎(The Shawshank Redemption)无论是在IMDB或者是豆瓣都是排行第一,「在监狱里凿了19年洞的越狱故事」实在有太浓的鸡汤味,高逼规格观众早就不屑于谈论,再加上审美疲劳和喜新厌旧的人类通病,《肖申克的救赎》这部电影遭受冷遇并不让人意外。
许多人提起《肖申克的救赎》喜欢反复诵读那句台词:「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,因为它们的每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」。
老实说,这种甜得发腻的文艺腔,总是足以让我产生隐隐作呕的生理反应。
我个人非常反感这种浮夸的文艺风格,是因为它们往往会严重降低一个人对现实的感知能力,它们总是流于矫饰而缺乏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。
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,动辄几十年的牢狱生活,再多的诗情画意也给你磨没了吧。
年复一年、日复一日的监狱生活,枯燥到让人发疯,让你用一把小榔头每日不停的挖墙,不要说坚持19年,一个月你估计就会崩溃。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和毅力,是做不到的。
一方面,真实面对毫无尽头的单调生活的折磨,另一方面,又往往总会抱着一丝丝即将被折磨殆尽的渺茫希望,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差,绝不是一句矫情的文艺句子能够形容的。
一部好的电影,直击人心的往往是那种平实的情节和对话,藏在这些情节和对话所不经意透露出的细节中。
不是所有人都看过这部电影,所以在说这些细节前,有必要给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简单介绍一下剧情。
故事主角是银行家安迪,他含冤入狱,罪名是谋杀了他的妻子和情夫。
而他被关押的监狱就叫「肖申克」(Shawshank)。

Shawshank prison
在监狱里,他被坏蛋欺辱,同时也结识了瑞德等一众好友。
因为本身是银行家,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在帮助典狱长和警察避税和做账后,改善了自己在监狱里的处境。
新来的狱友汤米偶然透露出杀害安迪妻子和情夫的真正凶手,让安迪燃起了翻案的希望,谁知典狱长出于私心不但不想帮助安迪洗清罪名,还残忍杀害了汤米,让安迪脱罪的希望彻底破灭。

Tommy
然而,安迪却不只有这条路通往自由。他甚至瞒过了好友瑞德,默默挖墙19年,终于在一个雨夜成功越狱。越狱后,他不但第一时间告发了典狱长贪污的事实,还顺利取走了典狱长贪污的钱。
电影发展到这里,观众才恍然大悟,安迪其实早就计划好了一切。他用他超强的坚韧性格和毅力完成了所有计划。
如果你仅仅把这部电影看成一个鸡汤故事,看成一个不可能在现实中重现的拙劣意淫,那你很可能犯了个大错。
这其实是部关乎希望、现实和自由的伟大电影,它想要揭示的现实意义,绝不亚于任何一个真实的故事。
电影里,安迪具备远超常人的隐忍、坚毅性格,不达目的决不罢休。他以每周一封信的频率给州议会寄信,终于获得一堆捐赠的旧书籍,可以用来充实他管理的监狱图书馆了。
知道他在收到这堆书籍时,说了什么吗?他嘴角略微上扬的说了3个字,「才6年」!这实在太让人讨厌了,长达6年坚持写信,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,完全无法想像,却被他如此轻描淡的说出,仿佛是不值一提的小事。(这个小细节其实也是可以看出安迪为什么可以默默挖墙19年。)
安迪在这堆书籍里,意外找到了一张黑胶唱片——莫扎特的《费加罗的婚礼》(Mozart – Le nozze di Figaro)。

费加罗的婚礼
在文化生活几乎没有的监狱,本身酷爱音乐的安迪如获至宝,当他迫不及待用电唱机播放唱片的时候,突然灵机一动,想让他的狱友们也能享受这美妙的音乐,即使他知道他会因此被严厉惩罚。
被独自囚禁两个星期后,一脸憔悴的安迪再次出现在食堂,两眼却暗含耀眼的光芒。
安迪和狱友们随即开始的一段对话,我认为是整部电影最为精彩的部分。
狱友:「关两周值得吗?」
安迪:「我最舒服的两周。」
狱友:「屁话!独囚最难熬了。在里面度日如年。」
安迪:「有莫扎特陪我。」
狱友:「他们准你带点唱机?」
安迪:「……在脑里,在心里(一边指着头,一边指着左胸),音乐之美是夺不走的。」
安迪:「你们没有体会过吗?」
瑞德:「我年轻时吹口琴,现在没兴致了,在牢里也没意义。」
安迪:「就是在这里才有意义,有音乐才不会忘记。」
瑞德:「忘记什么?」
安迪:「有些地方……是墙关不住的,在人的内心……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,是完全属于你的。」
瑞德:「你指的是什么?」
安迪:「希望!」
瑞德:「希望?朋友,我告诉你,希望才危险,希望能把人逼疯,希望没有用,你最好认命。」
安迪:「像布鲁克一样吗?」
瑞德闻听顿时语塞,愤而离开…
象征「体制化」的布鲁克(Brooks Hatlen)
布鲁克是图书馆的老管理员,是已经在肖申克呆了50年的老囚犯,是一个双腿患有关节炎的老好人……就在不久前,布鲁克假释出狱,因为已经不能适应监狱外的正常生活,天天处于极度痛苦之中,最后上吊自杀了。

Brooks Hatlen
安迪提到布鲁克的用意再明显不过,如果事实真如瑞德所说,希望才是危险,不抱希望才会安全的活着,那么一直不抱希望活着的老布鲁克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?
结束牢狱生活,恢复自由之身,本是一件好事,但是,对于已经习惯了体制化生活的老布鲁克来说,墙外的自由生活,反而成了摧毁他的灭顶之灾。
睿智的瑞德其实是知道答案的,他曾经描绘过「体制化生活」:「那些高墙挺有意思,开始时候你痛恨它们,后来你就适应了。时间久了,你变得离不开它们依赖它们了,这就是体制化。」
老布鲁克就是这样的人,他已经习惯了每天的生活被人安排,习惯了体制化生活,对于久违的自由生活,他完全不能适应,布鲁克的悲剧应该怪谁呢?
是什么东西足以强大到摧毁一个人自由生活的能力?
瑞德在获释出狱后,到了一个超市打工,在去厕所前他总是习惯性的向经理报告,搞得经理哭笑不得,不得不特别告诉他,上厕所想去就去,不用跟他报告。
对于瑞德来说,40年的牢狱生活,「上厕所前需要报告」已经几乎成了他的本能反应,「如果不报告,他一滴尿也挤不出来」。
对于瑞德和众多囚犯来说,自由已经足够陌生,没有了体制,他们手足无措,甚至笨拙到生活不能自理。
你现在还认为,这部电影是虚构的吗?不!这部电影真实的可怕!
我惊讶的发现,原来以前完全没看懂这部电影,这部电影试图告诉我们,自由原来是一种能力,为什么我以前完全没有意识到呢?
我以前一直坚信,自由是人的本能,只要是个成年人,就应该知道如何自由生活,这玩意儿还需要人教吗?
而《肖申克的救赎》告诉我,「自由」是需要人教的。
安迪之所以是自由的,是因为长期自由的生活让他具备了自由的能力,他享受自由,并让自由成为了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所以,即使含冤入狱,安迪也是自由的。
他跟所有其他人不同的是,现实再残酷也禁锢不了他。监狱的高墙当然能关住他的身体,却关不住他的心,没有电唱机,他就自己在心里播放,处境艰难,他就用自己的才能换取舒适的条件,他懂变通,主动帮助狱警避税给狱友们换取啤酒,帮助他们感受自由的美好,他的坚毅隐忍和果敢决绝,都因为他心中有自由的信念,这种信念没有任何他人、任何磨难能够动摇。
而他的那些狱友们,大多数却是不自由的,不但身在监狱,没有自由,到了墙外,自由反而变成了一种额外的负担。长期的体制化生活,不但让他们认为自由没意义,甚至产生了对自由的本能恐惧,这才是最让人窒息的真实。
这段话引自精神病学家彼得·布雷金,他在书里写道:
「人性有种种阴暗的角落。恐惧潜伏在一个骇人的角落里,而无助潜伏在另一个角落里……总有人会被驱往这些角落,憎恨自由,嫉妒其令人赞叹的奖赏。」
当恐惧无助时,人们会变脆弱,会尝试抓住一切可以依赖的稻草,而不在意自己可能付出的筹码。
彼得·布雷金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,一种叫「依赖者」,一种叫「独立者」。
依赖者寄望别人来照顾和养活他,认为依赖别人的照顾是理所应当的权利。
独立者不同,他们完全接受养活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挑战,他们的唯一要求的是有种力量可以保护他自己照顾自己的自由。
依赖他人会让你轻松愉悦,独立自由却更多意味着责任和担当。
所谓自由的生活,往往就是辛苦的工作和付出,养活自己和家人。
世界的规律是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」。
当一个人付出辛苦和责任,才会收获自由和报偿。
当你总希望有人来照顾你,可能就会如富兰克林(Benjamin Franklin)所说,会「收获一个主人」,并交付你的自由,这很公平。